和林縣:打造優質牧草全產業鏈助力奶業振興
1.5萬畝的紫花苜蓿隨風搖曳、1.2萬畝的燕麥田果實累累、16萬畝的青飼玉米沐浴在秋日的陽光下……多品種優質飼草的大面積種植,為初秋的和林縣增添綠意的同時,也為冬日牧業發展續存著能量。面對蓬勃發展的草產業,一批因產業帶動而逐年富裕起來的鄉親們個個笑逐顏開。
“我們家一年土地流轉金能收入一萬五,我在正緣公司一年工資是兩萬,我妻子也在地里打工掙錢。”和林縣舍必崖鄉小甲賴村村民范華介紹說。
“2016以前,公司主要做進口草銷售,前些年,公司開始負責呼市優質牧草技術攻關項目建設工作,幾經遴選后,項目落戶在和林縣臺基營村。”內蒙古富源國際實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劉五平表示,這幾年,他一直和臺基營村這片3000畝的高品質牧草基地打交道,主要負責基地內調貨和滴灌。“現在3000畝高品質農田已經配套建設了8套時針式噴灌、11套卷盤噴灌和350套立桿式噴灌,投入使用的噴灌設施最大程度地確保了苜蓿的水分供給,今年又新建了340畝滴灌,屬于在過去滴灌基礎上,對節水灌溉的新嘗試。”劉五平說。
據介紹,和林縣優質牧草和飼料種植嚴格遵循著“三不原則”:不上農藥、不上化肥、不上除草劑,同時這里的土壤和地下水還要經過每月不定期的檢測。這樣的嚴苛種植條件下所提供的高品質牧草被乳品企業高價采購。
為了全面提升牛奶、羊奶、正大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,滿足市場對高品質飼草的需求,和林縣立足當地資源優勢,通過以養帶種的方式推動區域種植結構調整,推進飼草料種植和奶牛、奶山羊養殖配套銜接,就地就近解決飼草料供應問題,推進飼草料產業化快速發展,不斷提高乳產業發展競爭力,促進現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。
圍繞乳產業發展布局,和林縣堅持以種促養、種養結合、良性發展的思路,大力發展品種多樣的飼草料生產基地,加大以苜蓿、燕麥、青貯玉米為主的優質飼草種植,推廣先進生產加工技術,推進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模式,率先走出一條“種養結合、高效循環、優質安全”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新路子,種優質草、產優質奶。目前,全縣建成優質苜蓿草面積1.5萬畝,燕麥種植面積近1.2萬畝,優質牧草年產量達1.5萬多噸;玉米種植面積65萬畝,其中青飼玉米收儲面積達16萬畝,青貯產量達48萬噸。今年3月,草都草牧業股份有限公司遷回和林縣,公司圍繞草畜一體化產業,從牧草種子繁育、牧草種植、收儲、加工、草牧業園區等環節,開展全產業鏈發展,形成農業、牧業、廢棄物的生態循環利用,實現生態、生產、生活三生同步,實現大生態循環。
【免責聲明】凡本網注明“信息來源:XXX(非本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